2019年12月7日上午8:00-12:00,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文综5339会议厅座无虚席,北京大学孙玉文教授、邵永海教授、宋亚云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吴礼权教授等应邀参加威尼斯人-威尼斯人博彩 举办的“仲联学术讲坛”系列讲座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四位老师给同学们作了4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
本次活动由苏州大学威尼斯人 院长曹炜教授主持。学术报告开始之前,曹炜院长对四位老师作了简短的介绍,并代表学院向四位教授颁发了仲联学术讲坛纪念证书。
北京大学中文系邵永海教授作了题为“古代文本细读的原则和方法”的学术报告。他指出,在研读古代文本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小学、文献学等方面的诸多难题,解决这些问题是细读古代文本的关键所在。由此,邵永海教授提供了三种解决原则和方法。首先,字词能力是准确解读古代文本的基础,对古籍中常用汉字的形音义要整体把握,同时准确了解汉字在特定语境当中的使用特点;其次,注重探究句法规则与文本解读的关系,重视在不同历史层面上的语法规律;最后,将所阅读的章节段落放在原著的整体思想体系当中,避免囿于具体语境导致误读。
北京大学中文系孙玉文教授作了题为“为什么形声字有时候跟它的声旁读音相差甚远”的学术报告。首先,他以王安石对于“波”字的解读—“波者,水之皮也”为例,引出话题。接着,他提出了四点想法:一是有些字本来就不是形声字,是古人的错误解读,如“牡”字、“必”字、“瑟”字;二是有些字在造字时,读音相差甚远,如“雙”字,“姥”字;三是由于“避讳”,如“牝”字、“壻”字;四是受学术成果的影响,如“硕”字。
北京大学中文系宋亚云教授作了题为“上古汉语作格动词研究”的学术报告。首先,他以西方类型学派和形式学派对作格的研究为切入点,同时列举了中西方与作格相关的文献资料,提出作格和作格动词的几种不同内涵。然后,对作格动词的定义和分类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将上古汉语分为“破”、“出”、“正”三类作格动词,并由此提出上古汉语动词的三分体系。
复旦大学中文系吴礼权教授作了题为“《诗经》的修辞实践对中国人审美观形成的深刻影响”的学术报告。他指出,《诗经》中实际所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大致有20种,这些修辞手法对后世的修辞实践乃至审美取向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以“列锦”(名词铺排)为例,指出这一修辞手法的构建最初就出现于《诗经》当中,是先秦诗人非自觉的修辞行为的产物,审美效果妙趣天成。此后,“NP,NP”式名词铺排的修辞文本在不同时期都有着丰富的体现,成为固定的审美趋势。
报告结束后,曹炜院长对四位老师的报告作了总结,认为这四场报告由宏观而微观而微观而宏观,好似一个轮回,呈现了语言文字研究的诸种样态。四位老师厚积薄发,讲演深入浅出,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汉语言文字研究的饕餮盛宴,使大家受益匪浅。在一次又一次的热烈掌声中,本次“仲联学术讲坛”—汉语言文字学专场报告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