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昆曲胜天籁 昆曲百年耀古今
――记威尼斯人 首届戏剧节之《昆曲六百年》展播
从《牡丹亭・游园惊梦》到《1699・桃花扇》,从《长生殿》到《西厢记・相期》,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在历史长河中急流勇进,绽放着璀璨夺目的光芒。文化学者、戏剧理论家余秋雨先生曾称赞它“是一种美丽的辉煌”。
前世今生
《昆曲六百年》从昆曲的基本知识出发,从度曲、唱词、基础音乐、文化内涵、素材来源等方面向观众们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更好地将昆曲的精神气质传达给广大师生。
昆曲诞生于苏州昆山,因此得名“昆曲”。上海昆剧团团长、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先生给予了昆曲很高的评价,他说“园林是可以看的昆曲,昆曲是可以听的园林”。
用中州韵演唱的昆曲腔调,婉转悠扬,极具吴地特色,但昆曲为了适应在全国范围内的流传,后又改用北方语演唱,一唱三叹“功深熔琢、气无烟火”。
迤逦之声起江南
元末明初,文学创作的介入更是让昆曲如虎添翼,它逐步成为上流社会的南曲正音。经过昆曲鼻祖顾胜、曲圣魏良辅等人的努力,昆曲由一个地方性的曲腔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虎丘山的曲会后,著名学者蔡元培、吴梅将昆曲引入了北京大学。自此,昆曲一步步地确定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
不久前,许多同学刚听完周秦教授关于昆曲艺术的讲座。对于昆曲,他们充满热情;对于第二届戏剧节的召开,他们充满期待;对于东吴剧社的表演,他们心生敬佩。观看完《昆曲六百年》后,不少同学表示:“《昆曲六百年》对昆曲情况介绍的很详尽,填补了以往我们在昆曲知识方面的漏洞,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昆曲,非常有意思。”
“传统、经典、文化”是昆曲的优良品质,也是大学生戏曲教育的最高追求。在昆曲艺术氛围如此浓厚的苏州大学校园里,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学习研究、分析讨论的热情不断高涨。
“在昆曲研究专家朱栋霖、周秦教授的指导下,在昂扬激情的激励下,我们定能在昆曲研究方面走出一条通天大道。”气势磅礴的口号吹响了戏剧节成功召开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