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是苏州大学徐州传统丧葬习俗及柳琴戏调查实践队进行暑期实践的第二天,也是本次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天。今天我们按照计划就问卷中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按照昨日的计划,问卷调查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平台与队员的定点分发回收的方式同步进行。三组队员分别在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博库书城、市中心商业区中心时尚大道进行问卷的分发,并于下午两点半进行了问卷的汇总。总体来说,在队员的积极努力与受调查者的配合下,今天的调查成果基本完满,但也不乏值得改进之处。虽然本着随机调查的目的,但由于实际的情况,受调查者仍难以避免一定的主观选择性;收到问卷数量的限制,很难得到更为广泛准确的调查结果,加之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有限,在问卷的设计上应有一些不足,如有机会团队将会对问卷问题进行调整,对问卷调查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弥补与纠正。
问卷分为两个部分,即:徐州传统丧葬文化与柳琴戏相关内容,两个部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本次实体问卷总计88份,实际回收86份。网络问卷仍在发放中。
经过问卷结果分析可以大致得出如下结果:大部分受调查的年轻人认为自己对传统丧葬习俗的了解并不算深入,而直接选择不了解的占到了17.2%的百分比,认为自己很了解的只有很少的6.9%,丧葬习俗确实在逐渐淡出年轻人的生活,当然这和年轻人对丧葬文化不甚关注也有一定的关系;现今的葬礼仍然以传统方式为主,在参加过葬礼的人之中,79.1%的人认为传统葬礼占自己所参加葬礼的大部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新一代年轻人对丧葬文化的变革和看法,在没参加过葬礼的人之中,我们可以看到20%的人认为葬礼应该以从简而现代的方式举办;大部分年轻人对于传统丧葬习俗和方式的看法偏向批判继承,他们承认传统丧葬习俗的存在意义,认为应当尊重传统,保留一些积极的部分,而认为传统葬俗应该被取代的占总比重的近20%,也透露出年轻人和一些传统习俗的脱节;44.7%的年轻人认为传统葬俗的产生和发展延续主要是基于社会的传统孝道影响。这也从一些方面反映了孝道文化代表的传统思想在年轻人之中的延续和发展。36.2%的人认为这是人们遵守习惯和社会习俗的影响。这确实也是很多传统习俗得以留存至今的重要原因。另外有8.5%的人和10.6%的认为传统葬俗可以留存至今的原因是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有其合理性; 70.3%的年青人认为传统葬俗的影响因为不同的原因在减小,其中13%的人更是直接认为传统葬俗是文化糟粕,应该被时代前进的脚步湮没。但是绝大部分的被调查者还是认为传统葬俗影响减小的原因是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习俗也应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另外有18%的受调查者认为传统丧葬习俗的影响并没有减小。可以看出以传统丧葬习俗为代表的传统民俗的社会影响并不是突然减小的,这种减小是逐步的,潜移默化的,而且随着人们保护意识的增强,很多民俗的减小是不被一部分人所能体会的。
对传统丧葬仪式简化的看法,55.2%的年轻人表示对简化的措施持观望态度。表现处在时代快速发展的时期里的年青一代对传统和现代的矛盾态度,他们一方面认为传统文化习俗作为我们民族的象征和特色,应该被保留和保护,另一方面,他们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更加喜好追求新式的文化和简单的仪式。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大部分的年轻人对传统丧葬习俗的简化持一种观望态度。而26.4%的被调查者支持符合科学理念和时代发展的简化葬礼。而不支持简化的人仅占12.6%,表现了在这两种心理的矛盾冲突之中,顺应时代的心理微微占据着上风。
以下问题设计地方剧种和地方文化,因此我们筛选了第一道问题之中回答为:“是徐州本地常住居民”的受访者进行问卷分析。
柳琴戏作为第一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剧种,在孕育它的徐州市的本地人中,29.3%的人没有了解过柳琴戏,甚至连柳琴戏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而最大比重的43.9%的受调查本地年轻人对柳琴戏的了解仅限于了解柳琴戏的戏名。这一方面说明了宣传力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足,也在另一方面确实说明了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今年青一代的传承脱节。而26.8%的人对柳琴戏有一些了解,也确实让我们看到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希望和可能性。
除却34.9%的被调查者并不了解柳琴戏之外,其他人了解柳琴戏的方式多为长辈提及,可见柳琴戏作为地方传统戏剧,在老一辈人之中仍然有丰厚的文化土壤,像我国大部分的传统戏曲一样,只是相对在年轻人中间缺乏文化吸引力。认为被学校教育普及的受调查者占11.6%,可见学校对地方文化的宣传教育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效果不容乐观。而选择观看过演出或购买过光碟占7%,可以看出剧团表演宣传的缺乏,文艺下乡活动确实在一部分地区的市民之中普及了地方戏曲,但是在徐州城区,柳琴戏的宣传和演出都比较稀薄。
剩余10道题的分析结果还没有总结完成,截止到今晚9点,我们的问卷分析小队仍然在加班加点努力讨论分析。
由此可见,在徐州地区,以传统的丧葬习俗和柳琴戏为例的传统习俗收到了现代社会的冲击较大。青少年虽然对传统习俗有一定自己的见解与意见,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并不清楚传统习俗的具体内容。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过于大而化之,多数来自教科书或其他知识来源所带来的模糊印象,而非亲身体会。
在某些方面甚至存在着类似于“沉默的螺旋”的问题:传统文化如地方戏文化作为娱乐,受到了现代其他更为具有丰富性、易得性、更具竞争力的媒体所影响。对于一部分戏迷票友而言,可以选择在家听戏,一般的中老年人会选择的媒体为广播和电视,而这两种媒介除了传统的戏曲节目外同时提供其他的文艺娱乐节目,比如相声、评书等,地方戏曲的娱乐作用被削弱。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为现代礼仪和媒体爆炸的时代,学校的教育也多为形式性的,缺乏习俗文化所具有趣味性,加之城市化的进程,人们更倾向于现代化的生活、娱乐方式以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在现在的徐州地区,除还存在少量的柳琴戏团外,大部分的柳琴戏表演是自发的,卖票已经成为可望不可即的事情,缺乏一定的支持者、缺乏相应的资金、艺术家和戏迷的年龄老龄化成为柳琴戏作为地方戏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困难。经由这种恶性循环,使得了解柳琴戏喜爱柳琴戏的人逐年减少,即使国家进行了大力的支持,缺乏民间观众支持者的地方戏剧的未来仍然是值得担忧的。
社会是学习的平台,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更多的接触到社会,在实践中增长实干能力与实干精神,对书本上“死”的知识有“活”的理解,能够看到传统文化在传承中问题并通过实践积极的承担自己的责任,更好的为明天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