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铁相门站下来便能望见东校区的门,过了马路是一大片居民区,沿着巷子一直往里走,最先遇到的是一口名叫“泗泉”的井,看着井圈上的铭文,“光绪戊申年”即公元1908年。虽然这口井的年份比我们此行的目的“福寿泉”更加久远,然而这口六角古井并没有“福寿泉”“源源泉”来的出名、有特色,发现它完全是不期而遇。因为事先没有对它进行了解,古井四周也没有介绍,我们拍了几张照片就不再停留。晚上回来我们翻阅资料、地方志,并没有找到泗泉这口光绪年间六角古井的确切来历,不免有些遗憾。
再往前走五十米,一间小小的杂货铺旁,一口秀气的花岗岩之地长方形双孔古井静静地立在青翠的苔藓之中。之前,我们团队通过翻阅苏州地方志、沧浪县志等等资料,已经了解到:
当年正好是朱鼎彝母亲的七十大寿,为了给母亲送上一份手里,也是出于为当地居民造福的愿望,朱鼎彝出资在仓街路口找人开了一口井,井名“福寿泉”,而为了纪念朱鼎彝的功德,石井井圈上刻上了朱鼎彝的名字,另外还有“民国二十三年”的字样。“福寿泉”的“福寿”二字相信也是出自对老人的祝福和尊敬。
通过仔细的拍摄、记录后,我们又再一次开始寻找采访对象,这一次是杂货铺里的大妈。大妈虽然华发银鬓,但面容姣好,颇有些鹤发童颜的味道,大概是姑苏水土养人的缘故,让我们一时间不知道是叫奶奶好还是叫大妈合适。大妈一上来有些羞涩,后来也放开了,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又带着吴侬软语的婉转悠长,听着舒服极了,让人心生亲近。
在通过与大妈的交流中,我们得知1934年苏州大旱,有个富裕人家的老太太做八十大寿,为了积福,就拿做寿的钱凿了几口义井。这不免让人想起23日我们去调查的坎泉,是1935年间绅士陶耕荪母朱太夫人七旬寿辰,欲将寿资凿井以惠邻里。虽不是同一人所凿,但由此想来当年大旱又正值中国近代动乱不安的时代,姑苏富商纷纷凿义井救灾,体现了钟灵毓秀的苏州水土养育了善良仁义的姑苏百姓,颠覆了传统的奸商为富不仁的形象。
苏州是江南水乡,水井也曾遍地都是,各式各样的井不是富有历史渊源就是在工艺上极为有特色,比如田字形的“源源泉”、三眼状的“坎泉”、位于双井桥上的“夫妻井”等等,“福寿泉”也极为奇特。花岗岩质地,长方形双孔古井,身形小巧,宛若江南女子般灵秀,让人惊艳,从大妈口中得知,原本福寿泉的地基比路面要高,比现在还要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