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在历史风雨中矗立百年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在镇淮楼的东墙上打下明媚的光亮,淮安城苏醒了。历史悠悠,镇淮楼的一砖一瓦都记录着南宋以来百余年的兴衰变迁。
镇淮楼位于江苏省古淮安县城中心(现淮安市淮安区),始建于南宋。
明朝修筑淮安城的时候把它改建为谯楼,即用来打更、报时、报警的钟鼓楼。清同治年间改称“镇淮楼”,因淮水经常泛滥,“镇淮”之名取其镇压水患之意。现存木构楼是清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的。镇淮楼下部为石台,中有拱形门洞,上部为“淮安楚州历史文化陈列厅“,可供游人参观。
早晨的镇淮楼是淮安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为了进一步了解镇淮楼的相关情况,我们随机采访到了一位正在门洞中纳凉的老人。老人姓陶,今年78岁,是一名印刷厂的退休工人,从小出生并生活在这里的陶大爷见证了镇淮楼及其周边的变化。曾经镇淮楼穿门洞而过的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南门大街,而今保留下了南侧的一段。文化大革命期间镇淮楼遭到了破坏,镇淮楼前的石狮被砸毁。后来由于政府部门的进一步科学规划,将镇淮楼周围建设成为一个小型的广场,外围为仿古长廊,并定期修缮,近日镇淮楼就正在修缮期间。
另外,在淮安区区委区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中提到,淮安区的建设要以老城区为重点,加速打造更具魅力的城市。要加快推进南门片区改造,对南门大街两侧的老旧楼房和居民房屋按规划分步开发改造,彻底改变城南片区破旧换乱的现状。这项政策的出台,对镇淮楼周围环境的完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在岁月长河中审视百年
淮安府署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东门大街,总督漕运部院以北。衙内分东、中、西三路,中路有大堂、二堂、六科用房等;东路为迎宾游宴之所,依次为古戏台、�侯祠、宝翰堂、藤花厅、四桂堂、后花园;西路为军捕厅。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一部分为古建筑修复、一部分为原貌重建。
淮安府署是古代官衙文化的实物标本。站在“公生明”牌坊下,顿感府署的威严大气,仿佛可以看见官员们忙碌的身影,吏科、户科、礼科、兵科、刑科、工科各司其职,淮安府署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淮安府署更是一面廉政教育的镜子。清朝四大奇案之一的“李毓昌赈灾案”就曾在这里上演,当然也出现过任期满后清点全部家当只有一块布的清官、好官。我们注意到二堂内的一副楹联“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但是下联的“愧”字少了鬼上一撇,“民”字则多了一点,这便是希望官员能够少做愧于百姓的事,多做为民谋福的事。
辛亥革命后,淮安府署为淮安县政府所在地,解放后一直为工厂占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历史文化的保护成为了淮安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可以看到淮安府署周围建筑已改建成与其风格相融的仿古建筑,成为商业街区。与其前方的总督漕运部院、镇淮楼连为一体,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古代官衙景区,雄居古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