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句简单的交谈之后,我们进入到今天的主题,和郭老聊聊他眼中的哨口风筝。郭老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很热爱风筝工艺,而到了成年后郭老在南通工艺所工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随后,郭老对制作风筝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第一步是绘,风筝制作第一个工序就是绘制画布,画布的绘制不仅需要很好的绘画功底,而且需要灵感。郭老自己本身从事美术工作,他采用的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些故事,如神话故事夸父追日。同时画布的创作也会结合时代背景,我们看到一款以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为背景的画布也极其精美。第二步是扎,指的是扎风筝的骨架。第三步是糊,将起固定作用的竹条糊在风筝上。最后一步是雕。众所周知,哨口风筝最具特色的就是放飞时会有声音,因此它有“空中交响乐”的美称,而这音乐就是由一个个哨口发出的。哨口是用葫芦做的,哨口的多少,大小都是很有讲究的,有的还要进行雕刻和彩绘。郭老详细介绍了制作的过程之后,还介绍了风筝最早的来源和用途以及近年来的创新。其实,风筝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最早是在用在渔业和盐业上的,哨口发出的声音可以来辨别空气的湿度以便从事劳动。而提到创新,郭老具体介绍的是制作成礼品的小风筝,因为哨口风筝很大,放飞需要5级的风力,这让展览和赠送变得困难了许多。为了方便交流和展示,有了缩小的礼盒装的风筝,这也是传统创新的表现。
最后我们提到了近年来风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首先,郭老对南通的工作作了肯定,非遗工坊的设立,风筝博物馆的建立都对展示哨口风筝的魅力很有帮助。同时,传承人这些职位的设立和荣誉的颁发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但是,郭老重点提到一个传承的问题,他认为传统的继承模式是子承父业,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子女的择业观有了变化,他们选择自己的爱好和职业可能会忽略对传统手艺的继承。郭老还举了一些日本,韩国的保护传统的措施,认为政府在传承方面有很大的责任。最后郭老呼吁在物欲社会,人们也要重视文化和传统。
哨口风筝是南通的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草长莺飞的季节,风筝是蓝色天空靓丽的点缀,代表着自由和快乐。在物质发达的今天,我们应当保持内心的纯净,为传统的继承做出贡献,这也正是这次社会实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