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了前期的资料收集和准备后,今天终于到了动身实践体验的日子。按照计划,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前往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三站――南通风筝博物馆。
当我们凭着记忆找到博物馆的那幢建筑时,竟发现那里已经没有了我们熟悉的风筝博物馆。询问热心的清洁工阿姨我们才知道不久前风筝博物馆搬迁了。我们立刻赶往博物馆新址,充满期待地想象着面貌全新的博物馆。然而当我们耗费一番找到新址时,大家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
如今的风筝博物馆落脚地已不是多么宏伟的建筑,而只是一座破败的尼姑庵。在一个幽深的庭院里,一间宽敞而经历沧桑的古屋,就是我们一直期待着的风筝博物馆。新址较之前距市中心更远,周围环境景色不佳,远离了城市的浮躁与喧嚣。打开那道满是斑驳痕迹的木门,我们用一种近似虔诚的心态参观这座坎坷发展的民营博物馆。
尽管新风筝博物馆的空间比较小,但是馆方却是费尽心思,利用有限的空间来展示收藏的诸多风筝精品。这里记录着风筝的起源,陈列着无数精美的富有南通地域特色的哨口板鹞风筝。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只风筝的画面都是纯手工绘制,其中最为特别的是一只风筝还经过烫金工艺处理,而这种烫金工艺,全国只此一家。看到那整齐排列的哨口,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我们仿佛看到了它们飞上天空的壮观景象,听到了那耳畔传来的阵阵哨音。
参观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如今的南通风筝博物馆并不是被动地展示过去的史实,而是从批评家、向导者的角度,更加敏锐地观察当代民俗文化的发展潮流,积极参与当代民俗文化的建设,努力成为历史与现实、民俗与时尚、艺术与大众的交流中心。
此次的风筝博物馆之行,我们得到了馆方的热情接待和讲解。此次南通风筝博物馆之行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家乡传统民俗工艺――哨口风筝,鼓励我们更加积极开展对家乡的文化调研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