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是位于苏州相城区元和街道文陵村的文徵明墓。
在相城区元和街道一个叫做“文陵”的站台下车后,我们便开始四处问路。很显然周围的居民,不管男女老少,对文陵的位置都很熟悉。
沿着阳澄湖西路向东走月约
墓碑总占地占地约5亩,首先看见的是一座简朴的牌坊,左侧还立着印有“文徵明墓”字样的碑石(2005)。沿花岗石墓道前行约
据相关消息称,该墓曾于2003年被盗,保存状况一直差强人意。2005年虽有修补消息传出,但实地考察的记者却仍只是看到荒凉一片。的确,在之前的采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的居民反映:“那里什么早就破光了,连个墓碑都没有了!”
在牌坊上,我们看到了相关佛教道义宣传;在墓碑前,也有香火余灰尚存;再联系之前居民对这样偏僻之地几乎人人皆知,我们猜测特定时候(如清明)会有人来此地从事烧香、祭祀一类活动。
众所周知,文徵明(1470―1559)是“吴门画派”的领袖人物,尤工书法。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又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殊不知,他还是一位戏曲爱好者,尤喜听唱曲。明・何元朗《四友斋丛说・杂纪》有一段记述:“余造衡山(文徵明),常径至其书室中。先生不甚饮。最喜童子唱曲,有曲则竟日亦不厌倦”。另外,《南词引正》卷末又有“长洲文徵明书于玉磬山房。真迹。”等字样,说明张丑(按:张丑系明末昆山人,他精于书画,对戏曲也在行,著作过传奇,辑录过时曲,《真迹日录》是其鉴赏书画的笔记)在明末所见的是文徵明的手抄本。南词引证由明代魏良辅所著,其中有二百多字的论述确定了昆山腔(昆曲)的正声地位。然而经过时间变迁,朝代更迭,这段文字曾一度消失,又失而复得。毫无疑问,对此文徵明作出的贡献不可估量。
自从2007彻底修缮后,照目前的情况看文陵保存情况尚可。尽管树林周围垃圾遍地,潮湿肮脏,萧条冷清,但毕竟也因而少有人经过,算是“给文徵明一个安静的栖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