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正门不远便看到了一幅石刻虞山地区的地图,看样子应该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右边则是一块崭新的石碑,上书“赵用贤宅”四个琉璃金字。这里在06年作为了全国重点文物被保护了起来。而宅中的“脉望馆”更是与钱谦益的“绛云楼”、毛晋的“汲古阁”等著名藏书楼齐名,在中国古代藏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继续往里走,便到了赵宅的正厅,首先吸引了我的便是正厅上面的牌匾,上面是“清微致远”四个字。使人依稀可以想见当年这里的繁华。收回目光之后便看到了关于虞山琴派简介的一块透明玻璃。上面详细介绍了虞山琴派的诞生及发展史。玻璃后的两边则是一溜六张椅子,各有一茶几相配。正中间有一石块。往后则是一位老人的画像。具体他为何人并没有介绍。或许就是赵用贤本人吧。老人神态安详,丰神飘洒,颇具魏晋时期文人的风度。走过正厅,从两边抄手过去,则是几间精致的小屋,屋内多陈设一些古籍画本,两边墙上则多挂着或为名人字画或为名人遗像,而两边时刻上则又多是古琴谱。而在一张琴谱下面竟然有着一架古琴。在古琴的正上方则是“鸣琴”两个硕大的琉璃金字。好奇的我们在工作人员的允许下弹了起来。发现琴声确实有着一股难以名状的悠扬与缠绵。
另一间屋则有一张虞山琴派及流变考察的列表,上面简单介绍了虞山琴派的的师承及受其影响的流派,使人们不由自主的去想见当年在这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盛况。
而再往屋后面走,则来到了一个介绍古琴制作过程的地方,此处将古琴制作的四个步骤一一展示了出来。而最后的成品虽然看上去有点破损,但用手指弹起来却依然能传达出那样清新舒缓之音。
参观完这最后一个流程,我们也基本结束了对赵用贤宅及脉望馆的调查工作。此处整体保存还算完整,周围环境也甚为清幽,基本能够让人们回想起虞山琴派当年的繁华。
简单地吃过中饭之后,我们三个一行又继续马不停蹄的找寻下一个调查地点。同样位于虞山脚下的炳灵公戏楼,由于辛峰巷具体的地点在百度上亦是搜索不到,于是我们一行也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四处搜寻,在问了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之后总算给了我们具体的地点,原来辛峰巷位于那个古镇最为北面的地方。而在步行了大约三十分钟之后。一座青灰色砖墙建筑出现在了我们面前,上面隐约还可以看见“炳灵公殿”的牌匾,而其旁边则是由常熟市政府在91年将此处作为保护单位的牌匾。据向当地人了解之后告知我们此处为炳灵公戏楼的正门平时是不能进的。要进去的话要绕到北面的后门购买门票进入。于是我们一行在巷内绕行了十分钟之后又来到了炳灵公戏楼的北门。在购买了门票之后我们进入了戏楼。此处又名为“燕园”。园内假山楼石林立、清泉流水怡人、游鱼细燕活泼让人恍然如置身于苏州园林之中。在如此美景中我们三人简单的小憩了一下,发现园中大部分建筑都已经被用为暑期补习班之用,这边的小孩大则八九岁,小则五六岁。在这边由家长陪同学习琴棋书画等各种技艺。园内还时常可见有人在弹奏乐器等,在如此环境下显得愈发清幽淡雅,令人见之忘俗。
而我们自然还要去找寻古戏楼的真正旧址,在咨询了馆内的工作人员之后,我们被告知炳灵公戏楼现在是不能进去的,只能在外面参观。而我们也顺着工作人员的指向来到了戏楼,此处明显已被修缮过,我们也惊奇的发现戏楼的位置正是我们刚才第一次看见的三间正门背后。此时有一个游客也正因不能进入戏楼的正殿而颇为觉得惋惜。在结束了对戏楼的调查之后我们决定再好好看下燕园的美景。一路走来只见廊桥曲折通幽,木刻精美,湖水清澈见底,鸟声和着琴声悦耳动听,让人好不感慨。在这样的美景之中我们一行三人也就结束了一天的考察调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