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新相声,当今的领头羊非“瓦片翻身”的郭德纲,说起小剧场,他天桥下的德云社堪称盈利模范,不管“正尊”如何带着有色眼镜评头论足,郭德纲与钟朝辉的德云社创业模式的确是个正面范例,值得研究。
从租场子到分账模式
唱河北梆子出身的钟朝晖是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云文化)的副总经理,他从1993年开始承包了天桥乐茶园的演出。
2004年,郭德纲与钟朝晖合作,把天桥乐打造成了德云社的大本营。2005年,郭德纲一夜走红。
钟朝晖说,郭德纲一直倡导的是剧场相声,因为吸引观众的源头也是剧场。但是2006年以前,别说是不景气的相声,就连剧场当家的话剧上座率都非常低。于是,如何找到相声在剧场盈利的方式,一直是郭德纲及其团队考虑的事情。
长期以来,剧场为了保证收入,都实行场租方式。钟朝晖给《中国经营报》记者计算了一下:一个可容纳200人的小剧场,相声演出票价是20元到30元,水电人工及其他费用每天是1500元,租金一场却有3500元,因此演出方压力很大。票即使卖7成,也只能说不赔钱。
对于演出方来说,最挣钱的是分账方式。按惯例来讲,剧场与演员的分成比例是五五、三七、四六,演员拿大头。“演员与剧场双方得保证上座率在8成以上,才会采取分账的方式”。钟朝晖说,在2007年郭德纲的鼎盛时期,这个上座率并不成问题。于是德云社在与张一元茶馆、湖广会馆等谈判时,均提出了分账模式。
但新的问题来了,随着由德云社带动的相声剧场的复苏,德云社相声演出团队的阵容在增大,开销也在增大。
事实上,小剧场演出只能保证不赔不赚,唯有商演才能真正增加效益。郭德纲已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钟朝晖说,现在是郭德纲的商演在贴补着德云社一大家子。
从剧场经营到多元化布局
钟朝晖说,原来的德云社是一盘散沙,想再发展,成立公司是必然的。事实上,德云文化的法人代表并非外界所传的郭德纲本人,而是郭德纲的夫人王惠,郭德纲是名誉董事。之所以这样安排,是想让郭德纲把更多时间放在相声上。
然而,从草台班子到公司的转变过程并不轻松,公司和演员之间经常会出现矛盾。“一直以来,演员对工资的理解就是劳务费,比如被电视台请去做节目,对方直接给的就是劳务费,不会给你讲这是不是上过税的。但公司运作后就不行了,每个月拿工资都必须要扣税,这也经常会让演员产生误解。”钟朝晖说,对于给演员安排的场次,由公司统一编排,这就必须考虑到个人收入的平衡。
德云文化成立后,在剧场经营方面,北京地区除已有的三家外,还拓展了湖广会馆分场。钟朝晖表示,德云社也在想着走出北京,到天津、沈阳等地开分社。但是,始终没有进展。
除了相声演出,德云社也在寻求着多元化经营。2008年,德云社成立了德云华服公司,由郭德纲夫人王惠负责。郭德纲对成立这家公司的解释是:“演戏就会涉及到演戏的服装,一部电视剧涉及的服装好几十万呢,我们每年都拍戏,自己有服装公司和厂子,首先我们自己很方便,剩下的我们就放在门面,如果有人愿意做个唐装,这不也是好事?”
据钟朝晖透露,德云私房菜也在筹划中。“说相声的都喜欢吃,我们一定得弄跟自己有关联的。”钟朝晖说,这些都算是德云社多元化经营的一步棋。
产业链条面临瓶颈
其实,郭德纲对于相声产业链条的理解很简单:相声是产品,电视台是广告,剧场是商店。德云社现在的发展还是以演出为主,其他项目都是水到渠成的选择。
对于有广告宣传平台功能的电视台,作为演员的郭德纲与负责经营的钟朝晖有过不同的看法。钟朝晖认为,很多相声新段子不应该首先在电视台曝光,这样会影响人们来剧场观看的热情。但是,郭德纲则认为,电视台可以让更多的人分享他的相声。
“演员们多数没有太多的经营意识。”钟朝晖说,艺人的角度和商人的角度不同,商人是要利益最大化的,要挣钱;而艺人则喜欢一场演出我说了算。
在比郭德纲更有经营意识的钟朝晖看来,当下德云社发展的关键是如何把文化做成产业。比如,通过剧场带动周边餐饮、文化衍生品、演出光盘的销售,但是对于实现的路径,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钟朝晖说,现在天桥乐剧场周边的环境并不好,没有停车场,马路狭窄,警察经常贴条,餐厅不卫生等社会问题都是对德云社品牌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