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我们从下半学期就开始准备了,说来也巧,原本只是威尼斯人的同事,不想闲聊时发现大家都对传统曲艺感兴趣,此后便有意无意参加了很多校内外的曲艺活动,适逢社会实践报名,便相约在暑假做些“正事儿”。
原定一周里大多数都是采访,然而平价的小剧场都在周末才表演,各种客观主观因素下,只能在周六晚去宣武区听了场“鸣乐汇”的相声,不过,我们搜集的资料已然详实,周六的观摩基本上只是为了感受,算是为北京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京城果真是戏曲的发源地和繁荣之地,有一种古朴而不造作的氛围,沿街满是比爷爷年纪还大的梧桐树,绿影飘摇下随处可见五颜六色的脸谱工艺品。与其说是感官上的新鲜,倒不如说是精神上的叙旧,好像本该属于此地,正如在什刹海看到的雕梁画栋的星巴克,世界与北京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为期四天的实践,我们力图使调查朝着科学与深度的方向走,我们用问卷形式考察传统曲艺在大学生中受欢迎程度,寻访北京小剧场,采访80后、90后传统曲艺表演者,收集各种新型表演模式、表演内容,研究小剧场运作模式、盈利方式,最终目的便是探寻出路。
这个调研在我们看来具有些许象征意味,商业化的浮躁气息下,难道真的只有非黑即白的选择么?是否有个鱼与熊掌兼得的方式呢?这是对传统曲艺出路的思考,更是对我们这一代怀揣梦想的大学生前途的思考。
图为北京前门一家工艺品店,中西合璧的海报既洋气又大气。
图为什刹海步行街,有趣的风筝用脸谱向世界露出充满创意的微笑。
以上两张为苏州大学校庆110周年,东吴相声俱乐部相声专场,上面的为学生表演者,下面的为苏州相声团体“嘻哈一笑堂”相声表演者。
图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为苏州大学东吴相声俱乐部题词。
传统曲艺是渐行渐远还是老树新枝?我相信只要是美的,总会引起共鸣,我也相信,只要真的爱它,总会为她找到出路。
老舍一篇《断魂枪》常萦绕我心头,沙子龙说“不传、不传”不是因为火器胜过冷兵器,而是式微的国力让人灰心,而今我们“新新人类”只知“日韩风”、“欧美潮”,一则则讣告如一张张日历,等全撕光了剩下的恐怕都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诚然商业化气息是逃不开的网,但总有一个契合点可以将老把式与新玩意儿连起来,“沉心静气”,这四个字送给这些行当,更是给我们这一代。
(下图为苏州相声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