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
考完试各个暑期实践小组的队伍就都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我们这个团队调查的是关于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问题,是政协面对面总课题的一部分。关于农民工子女的就学,之前也有些许的了解,随着苏州的发展,外来人口越来越多进入苏州,人口比重发生的明显的变化,部分称之为“新苏州人”的外来人口是在苏州定居了的,而部分来苏打工的人多在工厂,建筑工地,或私人老板那里工作,他们收入偏低,经济状况较差,所以他们的子女的就学情况成了我们关注的问题。今天我们团队的同学召开了一次实践前的准备工作的会议,会议上我们讨论了实践形式,实践实践,实践地点等问题,最后商讨结果如下:时间选在15,16,17三天,准备前往车坊镇的小区做调查,关于这个地点,着实讨论了一番,本来我们决定是分别前往小学,初中,职高这几个地方寻找在那里读书的农民工子女,但是后来考虑到暑假期间学生都不在学校,而且只调查几所学校并不具有代表性,再者调查在学校上学的民工子女本身就有局限性,很多并没有上学或回到老家去上学的孩子就得不到很好的了解,鉴于以上几种情况,我们最后决定选取车坊这个小镇的小区作为典型来调查,因为我是车坊镇的,所以我简单介绍一下车坊的情况:现在几乎所有的车坊镇的居民都集中到了淞泽家园的九个区中,因为拆迁,很多人家就出现了房子闲置的状况,因此多数的房屋都出租给了外来人员,又镇上或者附近的高教区有很多的工地或工厂,所以车坊镇是一个外来人员比较多而且集中的地方,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带到苏州的也不在少数,因此,我们一致觉得调查车坊镇外来人员的子女受教育状况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调查的内容,我们重点放在了采访的调查问卷上,我们决定从家长,孩子和居委会这几个方面去调查,主要调查家长的经济状况,对孩子接受教育的看法,孩子对于学习的想法,希望,以及向居委会的同志了解农民工的大致情况。确定了调查方面,我们将调查问卷确定下来,打印出来,分发给各个小组的负责人,总负责人还跟我们强调了明天调查的注意事项,比如礼貌等必要因素。最后决定明早八点几何出发前往车坊镇淞泽家园。
7月15日
上午八点准时在东门集合,我们乘车前往淞泽家园三区,选择三区是因为它是最早建立的小区,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外来人口也相对较多,相对而言比较方便调查。但是天公不作美,天一直在下大雨,我们到达三区的时候雨还是很大,这给我们的调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下雨天很多孩子,家长都待在家里,不太出门,而我们又不能准确的知道农民工的住处。分好组后,我们小组打算在小区转转,准备找坐在小区楼底的家长进行调查。首先我们找到了一位来自淮安的赵女士和她四岁的孩子,她告诉我们她家条件很不好,丈夫是给人开货车的,自己拿点零工在家边做边带孩子,租的是一个10几平米的车库,一家人在苏州省吃俭用才够维持开销。在采访的过程中她告诉我们,她大女儿在17岁的去世了,给了她家很大的打击,所以才会再生一个儿子,这样家庭负担就更大了。也因为这个孩子的出生,他们一家为了躲避罚款,一直待在苏州,很多年都没有回过老家了。我们想给他们照相的时候,她不太乐意,说怕照片流传出去,万一被发现要罚款6万,这对他们家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我们也不勉强,她却一个劲的跟我们道歉。当我们问道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她也只是含糊其辞的说等他再长大一点再看吧,其实在苏州四岁这个年纪的孩子基本都已经在上幼儿园了,说到这个她说现在幼儿园的费用实在是他们负担不起的。说到孩子以后年小学时会回老家还是留在苏州时,她显得很犹豫,留在苏州显然费用比老家高很多,除非是去农民工子弟小学,但是回老家他们依然在担心罚款。我们和孩子对话的时候,孩子语气中流露出一种他想上学的愿望,但是那个孩子很乖,待在妈妈身边也不闹。剩下来的很多时间里,她都在跟我们抱怨苏州对于外来人口的不重视。但是我想,外来人口流动大,数量多,而且多在农村地区,制度很不完善,实在是很难管理。就我所见的情况来看,在车坊这个地区,大多数外来人员的孩子都选择不去上幼儿园而直接上小学,这样说省去了很大一笔费用,而且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从幼儿园到初中都在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这样也相对开销小很多。由于天气原因,今天的采访只采访了一个家庭,明天继续。
7月16日
经历了昨天的大雨天,今天天气总算好起来了。今天我们走访的是淞泽家园四区。天气的转晴给我们的采访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管是放暑假的孩子还是在家带孩子的家长都会选择走出室内,到马路边、凉亭里去聊天休息。所以今天我们采访了两个正在上小学的男孩子和一个苏州本地的叔叔。第一个小男孩姓彭,他的家庭条件还不错,爸爸在公司上班,家人都在苏州,家里也只有他一个孩子,吃的白白胖胖的。他告诉我们他在苏州上小学三年级,是在园区五中,就是我们镇上的小学,班里外地孩子还占了不小的比例,而且外地孩子一般都比较用功,他还告诉我们本地孩子和非苏州户籍的孩子能很好的相处。另一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就远不如第一个孩子,今天他是带着他弟弟一起出来的,他们家有三个孩子,他自己在上六年级,妹妹是三年级,弟弟才开始上一年级,爸爸妈妈都是普通的工人,所以供他们三个孩子上学还是有些吃力的,所以他们三个都选择在开销比较低的老家念书。现在正好是暑假,他们就抽空到这边来看看许久未见的父母,等到了过年的时候,父母就会回老家和他们一起过春节。孩子很害羞的告诉我们他们在家很想念苏州的父母,他们也希望能在苏州念书,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其实很想上高中,上大学,但是他告诉我们在他们老家,能上到大学的几乎没有,连念到高中的都很少很少。一方面是因为孩子想上学的观念、意识不是很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限制了他们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家庭的经济状况真的不允许他们同时供几个孩子上学。看着这三个孩子远去的背影,真是无限辛酸啊。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采访了一位苏州本地的叔叔,问了问他关于外来人员入住小区和对于外来人员的看法。他说如果是外地的夫妻或者再带个孩子来租房子,他们会比较满意,这样的家庭一般不太容易有麻烦事,也比较好相处,但如果是单独男子或者几个年轻人合租就比较容易惹麻烦。他很诚恳的告诉我们不是苏州人瞧不起外地人,是外来人员实在太多,几乎已经占据了整个苏州,出于本能的保护意识(可能确实带有一种排外心理)苏州人不太愿意与他们接触,也是怕惹麻烦。关于外来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顾叔叔说他也不是很了解,只知道很多人的孩子在老家念书,只有暑假的时候才会到苏州来和父母住上一段时间。今天的采访就此结束,明天我们准备前往七区。
7月17日
依然是个晴好的天气,上午到达七区的时候正好还没到她们做饭的时间,所以很多人都在路口、门前聊天。我们发现七区到处都可以来来往往的孩子,不管是才会走路的还是即将成年的。而且还有很常见的情况就是哥哥姐姐带着自己的弟弟妹妹一起玩。我们首先采访了一家女儿在上幼儿园,儿子三岁的家庭,这个家里,爸爸是个工地的业务员,妈妈在超市上班,奶奶在家带着两个孩子,经济状况还不错,女孩子在镇上的幼儿园上小班,家长表示虽然幼儿园学费还是蛮贵的,但是孩子还是一定要送去上好一点的学校的,这一点和其他外来人员的想法就不太一样,我发现经济状况极大的影响父母对孩子受教育的重视程度。接下来我们去采访了另一个家庭,这个家庭里有两个孩子,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这样的家庭组合式比较普遍的外来人员的情况。姐姐告诉我们,她小学三年级以前是在自己老家念的,那时候父母刚出来打工,也没站稳脚跟,所以暂时没把他们带出来,后来等父母慢慢稳定下来以后,父母就把她和弟弟一起接到了苏州来念书,现在她在上六年级,弟弟在上三年级。他们的家长跟我们说,把孩子接到苏州一来是自己和孩子互相想念,二来觉得苏州的教育远远好于他们老家的教育,所以觉得让孩子到苏州来念书是很有必要的。接下来我们和先前联系好的居委会工作人员进行了简单的交流,从他那里我们了解了小区外来人员的基本情况:由于淞泽家园还处于待完善阶段,所以居委会并没有对所有外来人员进行人口统计,另一方面也因为居民出租房屋现象严重,很难正确统计,而且外来人口户口都不在苏州,因此对于外来人口困难家庭的补助也基本不可能做到。关于小区外地家庭和本地家庭之间的相处也是很多样的,有些能和本地家庭很好相处,见面很客气,互相帮忙什么的就像亲戚一样的,这样的情况多见于整个家庭都在这里。如果是单独租住或工厂集体租住就很难相处融洽,一般这样的情况下本地家庭会对他们产生更强的防备心理。外地家庭对小区的活动也比较配合,相关的规章制度也能比较好的遵守,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特殊分子,比如在小区摆摊,大卡车强进小区等情况。总体而言,外地家庭的大量迁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地家庭的生活,但也基本能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