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周苏州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正式启动后,11月10日昆曲老旦艺术及其传承讲座如期开展。同学们热情不减,依旧提早来到1001-1101等待主讲人的到来。
本次讲座由南京大学威尼斯人
博士生导师俞为民教授担任主持人。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江苏省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维艰老师作为嘉宾。王老师1967年毕业于江苏省戏校,师从宋衡之、王传蕖先生,工正旦、老旦。嗓音清脆明亮,吐字清晰,运腔细腻婉转,表演真切自然。
与梁谷音老师的优雅矜持和经历传奇不同,王维艰老师性格开朗,平易近人,像一位和蔼的邻家大妈般亲切。然而正是这位不简单的“大妈”,塑造了《吟风阁・罢宴》中嗜酒如命的刘婆,《西厢记・拷红》中“冷”、“硬”(王老师语)的崔夫人,《红梨记・花婆》中风趣滑稽的花婆,《铁冠图・别母》中沉着刚烈的周母诸多惟妙惟肖的角色。
整场讲座在王维艰老师和俞为民教授的交流以及与台下同学的互动中轻松地进行着,现场气氛异常活跃。
首先,王老师结合自己几十年的表演经验,指出昆曲表演的几个注意点:一是发声,要正确注意使用真假声。老旦发声宽厚,多用真声;二是念白,无音乐衬托处更要字正腔圆;三是唱腔,要以声传情。(包括自言自语时)节奏的控制和语气的变化常常反映着人物复杂的性格和心理;四是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戏曲演员若多学些行当或剧种对表演大有裨益;五是要注意动作和表情,注意体会角色的境遇和心境,并要学会将生活体验转化为舞台艺术,自心底发出的表演才能真切自然。“自己先受感动,才能感动观众。”
其间,王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讲座内容配合典型戏段做现场演示。她珠圆玉润的嗓音和流畅到位的动作,让人不得不赞叹“宝刀未老”。观众们津津有味地品砸着老师的一颦一笑、洗耳恭听每一段唱词,现场鼓掌声此起彼伏。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还主动与台下同学积极互动,手把手教大家感受昆曲老旦一角的魅力,耐心与风趣的教学风格如春风化雨深入人心。
应台下同学们的请求,王老师笑谈当年从艺的艰辛,并乐观地把这种磨练作为促成“韧性”的原因。她还特别强调“要自信”。当有同学问及王老师如何走上昆曲之路时,她幽默地回答了四个字:“糊里糊涂”。她坦言自己从京剧转行昆曲初,不知其为何物,甚至认为“太难听”,不愿意唱老当一角。可大概就是一种缘分,在渐进的学习过程中,王老师慢慢发现了昆曲艺术高雅之美并为之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她不经意流露于言语间对昆曲艺术的热爱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席间,王维艰老师还特别指出演员文化素养对塑造角色的重要性。现在的演员多缺乏文化底蕴,致使作为高雅艺术的昆曲常常面临“曲高和寡”的境地,甚至失传的危险。她希望演员与教授学者或者大学生多加交流,是为艺术与文学的结合,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时,她还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昆剧也会不断地改良。
在提问环节中,王老师都面带微笑地一一解答。更有热心观众提出希望成立昆曲志愿者协会,从而使我们青年一辈走进昆曲,俞为民教授当场表示若苏州大学成立这个协会,他也会带动南京大学积极响应。王维艰老师也再次表达了对白先勇老师对昆曲艺术传承作出巨大贡献的感激之情。对于演员来讲,这是莫大的幸福;对于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来讲,这是难得而绝佳的艺术熏陶;对于昆曲来讲,本次传承计划更是在青春版《牡丹亭》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年轻人、学校、学术界关注昆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