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部)、部门、直属单位:
苏大课程3I工程项目建设已有两年,各类课程资源数量已达到一定规模,课程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2016年,学校将继续围绕“国际化、信息化、集成化”的建设目标,在适度扩大规模的同时,逐步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加强课程建设质量的监控和评估,完善项目管理机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现将“苏大课程2016-3I工程”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类别及申报建设要求
(一)全英文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1.申报条件
(1)全英文课程的开设目的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学会和适应英语的思维、表达方式。申报课程为非语言类课程,应属于《苏州大学本科教学手册》(2015级使用)中的大类基础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具有较好的建设基础;教学内容既可以是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也可以为反映学科前沿的专题教学;课程应选用优秀英文原版教材,也可使用自编讲义。
(2)课程教学对象为学校全日制本科生、国际学生和港澳台交流学生,教学语言为全英文。
(3)课程负责人须为本校在职教师,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且具有一年及以上国外留学、工作经历,具有在国外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经历者优先。鼓励聘请国外教师、专家承担部分教学工作。
2.立项数量与申报限额
2016年学校计划立项建设10门左右全英文教学示范课程,学院(部)不限额,根据申报质量择优遴选。
3.建设要求
(1)课程教、学、考全过程使用英语。
(2)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等全英文教学资源的开发。
(3)参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要求完成全程教学视频录制和全英文课程网站建设。
(4)将课程的专业词汇解释、重点和难点等制作成学习资料放至课程网站,条件成熟的课程建议将其录制成微视频,以供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复习,课堂上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互动交流,以增强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5)课程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并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
(6)2017年12月底前完成第一次阶段验收,通过2-3轮的教学实践达到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网络进阶式课程建设项目
1.建设数量及形式
2016年,学校将采用邀请的方式立项建设5-8门网络进阶式课程,立足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需求,体现地域特色和学科特色,同时向大类基础课程范围拓展。
2. 建设要求
(1)网络进阶式课程采用的是一种结合在线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混合式学习模式,通过线上和线下学习的有效结合,更加强调赋予学生深入、真实的学习体验。
(2)课程的网上教学过程依托课程中心平台,实现在线视频学习、学习资料阅读、作业、专题讨论、期末考核等。
(3)保证每学年至少开课一次,每次开课都要分别在各开课校区安排不少于两次的线下互动。
经过1-2学期的使用和运行后,学校将对学生反响良好的课程,授予“苏州大学精品开放课程(网络进阶式课程)”称号,每门课程学校资助经费3万元,用于后期课程资源的更新与维护。
(三)微课程(群)建设项目
微课程(群)项目是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改革的又一体现,它是以微视频为载体,将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学习和自测,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内,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如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问题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1.申报条件
(1)申报课程应是《苏州大学本科教学手册》(2015级使用)中的课程。
(2)负责人须为本校教师,并承担学校本科教学任务,有两年及以上的高校教学经验,教学效果较好。鼓励教学团队合作完成微视频的录制,每位参与教师讲解自己最擅长的知识点,以实现资源的最优组合。
(3)申报课程应充分考虑到课程所涵盖的知识类型是否适合以微视频的方式呈现,其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过于简单的知识,使用微视频的意义不大,而难度较大且学生不能自发建立概念的知识,微视频的作用也不能充分发挥。
2.立项数量和申报限额
2016年学校计划立项建设20门左右微课程(群)项目,学院(部)不限额,根据申报质量择优遴选。
3.建设要求
(1)立项课程需对课程内容重新进行“顶层设计”,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课程的测评方法,选择适合开展翻转式教学的知识点录制微视频,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2)微视频应集中于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数量不少于20个,每个视频时长5-10分钟,微视频所呈现的知识点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项目负责人所承担讲授的知识点数不得少于全课程的四分之一。
(3)建设课程网站,呈现相关的教学资源,动态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信息,搭建师生、生生线上互动交流平台。
(4)做好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学习指南等教学资料建设工作。
(5)有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强调师生互动,效果良好。
(6)采用多维度的课程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表现。
(7)2017年12月底前完成第一次阶段验收,通过2-3轮的教学实践达到课程改革的目标。立项后课程建设团队需向学校提交视频摄制计划并按时完成,学校将统筹组织相关的培训和安排视频摄制工作。
(四)新生研讨课建设项目
新生研讨课是借助于师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教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小组方式对问题进行讨论与探究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重点是指导新生实现由高中学习到大学学习的适应性转变。(具体说明参见在线申报平台)
1.申报要求
(1)一般由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本科教学的教授(正高)担任课程负责人,鼓励跨学科组建教学团队授课,但团队总人数不超过2人,团队成员可以是副教授(或具有副高职称)。
(2)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一般不限专业,每个教学班人数为15-30人。
2.申报数量
2016年,学校计划立项建设30门左右新生研讨课。
3.建设要求
(1)课程学分数为2,每学年至少开课1学期。
(2)教学内容应是教师自己多年教学、科研经验的总结,做到依托经典,追踪前沿;采用专题式教学的方式,强调以问题为导向,无固定教材;考试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形成性评价;能够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
(3)课程负责人对每个教学班的授课时间比例须达到50%及以上。
(4)2017年12月底前至少完成开课一轮,验收通过方可具备持续开课资格。
(五)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项目
通识教育课程是面向全校全日制本科生开设的统整课程,着力于学生的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的非专业教育,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度责任感的公民。(《苏州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试行)》可参见在线申报平台)
1.申报要求
(1)2014年、2015年已有部分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以及大类基础课程立项建设通识教育课程,2016年将继续开展转型升级课程的申报。
(2)鼓励申报建设符合通识教育要求的新课程,尤其鼓励创新创业类、重要史学经典作品研读类、心理学类、数学推理与逻辑学类等课程的申报。
(3)课程负责人应具有创新精神,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多元,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优秀;课程必须有不少于2人的教学团队(鼓励跨学科组建教学团队授课),团队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且能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课程教学。
2.建设数量
2016年,学校计划立项建设30门左右通识教育课程。
3.建设要求
(1)有明确的课程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进度、参考资料目录、成绩考核办法,完成教学资源及课程网站建设,做好课程教材或学材建设。
(2)课程学分数为2,做到每学年多校区多班级开课。
(3)2018年6月份底前至少完成开课一轮,验收通过方可具备持续开课资格。
二、申报方式说明
除网络进阶式课程建设项目外,其余项目均采用网上申报的形式,具体说明如下:
1.系统登录方式
登录教务部网站(//jwb.vnsbocai.com)――服务直通车“在线申请”――苏大课程项目申报系统――苏大课程2016-3I,选择所要申报的项目点击进入。
2.填写注意事项
(1)系统采用了分页填写的设计。申报者每一页填写完毕后点击“保存,下一步”按钮进入下一页,直至全部内容填写完毕。
(2)系统具有分页保存草稿的功能。申报者未最终提交前可随时登录系统进行修改完善,确认填写内容完整、无误后可点击“提交我的最终申请表(不可修改)”按钮进行提交。
三、课程建设经费
“苏大课程3I工程”项目,学校都将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其中网络进阶式课程建设项目学校将资助经费3万元用于课程资源的维护和更新;全英文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微课程(群)建设项目、新生研讨课建设项目以及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学校将为每学期实际开设的教学班按照100元/课时的额度下拨课程建设经费。同时,课程业绩点计算方法均按照苏大委[2013]48号文中的《苏州大学教学科研工作业绩点核算暂行办法》执行。
四、申报起止日期
网上申报起止时间:2016年1月4日―3月31日24:00。
未尽事宜请与教务部联系,联系人:李慧,联系电话:67166239,Email:[email protected]。
特此通知。
教务部2015-12-31 08: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