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识成智―论文艺学的逻辑出发点
10月23日上午,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朱国华教授在凤凰传媒学院影视放映厅,为各专业研究生、博士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朱国华教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的秘书长,曾是美国杜克大学的访问学者。朱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西方美学和文论,特别关注文艺社会学和文化研究领域。1986年以来,朱教授发表论文论著近百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以现代文化社会学为认知构架,围绕文学与权力的关系,对艺术终结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即《文学与权利: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2、研究了布迪厄社会学,其中一小部分结集出版,即《权利的文化逻辑》;3、其他范围广泛、内容庞杂且互不相属的诸多文。
讲座由刘锋杰老师主持。朱教授从文艺理论存在的可能性,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区别,人文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两种经验这几个方面出发,带领同学们以严谨的逻辑思维架构文艺学的逻辑起点。朱教授引经据典,从桑塔格的《反对阐释》、韦勒克的《文艺理论》到本雅明、福柯,向同学们阐释了这些著名文艺理论家的观点,在继承和批判前辈学者的基础上,朱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文艺学有内在的存在价值,文学理论不会代替文学作品而独立存在,文学作品需要文艺理论,读者需要对文艺对象化的把握,从感性、非客观的到理性、逻辑的把握,文学作品失语的地方需要文艺学的解答,没有对文学作品的理性知识是无法理解文学作品的。关于人文和自然学科的区别,朱教授认为自然科学是纯粹客观的受控的寓言,是某种现象必然能够被证实的;人文学科并非如此,不能对对象采取超然的态度,文学事实不可避免的渗透个体意识,文学经验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人文和自然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两种经验:一是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可重复的机械经验;一是纯粹论意义上的经验,感性的,非抽象的,主客体没有区别的经验,文学经验是人类感情最细微的经验。 在层层分析和论证后,朱教授回答了以何种方式理解文艺理论在实践中的意义这一关键问题,他认为文艺理论是工具性的使用,是一个不断建构和解构的过程,只有使文艺理论变得文学性、时间性,通过自我的毁灭获得更本真的经验。
朱教授的讲演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就他所研究的课题进行了提问,朱教授均做了精彩的解答。当问及法兰克福学派倾向“自由主义”这一问题时,朱教授分析了西方思潮的“左翼”、“右翼”自由主义,就文艺理论方面来说他认为左派文艺理论的着力点是摧毁国家机器,精神上的灌输,右派文艺理论是微调资本主义的文化。 最后,刘峰杰老师再次对朱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对朱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至此,持续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在朱教授的幽默风趣和同学们的意味无穷中圆满结束。
(陆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