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真实的虚幻之美
――记李伟民教授关于黄梅戏莎剧《无事生非》的学术讲座
讲座紧紧围绕“莎士比亚中国化”这一主题,以黄梅戏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为范本,通过对“何必非真”的叙述,对符号体系之间的审美转换的阐释以及假定性中的后经典叙事的介绍,生动而一目了然地介绍了其学术成果和研究的历程。
由马兰、吴琼、黄新德主演的黄梅戏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改编上演后获得极大成功,在伊丽莎白女王访问中国期间,文化部曾调来剧团专场演出了这出戏,女王盛赞这黄梅戏完完全全体现出了莎翁这部喜剧的精髓。
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的一个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前者承认是虚假的,是表演出来的,不是在呈现某一真实发生的事;而后者则强调确实发生,强调以真实来感染观众。因而,黄梅戏常常以超出生活之法的审美去表现生活,其美学形态呈现了后经典叙事、元叙事与虚拟写意基础上的审美叠加。
中国戏曲戏剧改编莎剧往往会将剧词进行大量改编、删减,加入鲜明的中国元素。《无事生非》剧的改编不脱离原著,也保持着黄梅戏的两大特点――音和舞,不仅仅只用对白,主要以其音舞叙事,唱腔和舞蹈是其灵魂。改编的成功与否全在于所运用的唱腔能否有助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毫无疑问,改编后的《无事生非》以“何必非真”的审美形式进行了几乎完美的演绎,也借助唱腔和舞蹈生动展现了人物性格、心理和行为;找到了莎氏喜剧蕴含的欢快、开放式的喜剧内涵与黄梅戏的抒情艺术特性之间的叙述的契合点;实现了由“写实”、“表现”真实生活向“写意”、“写情”的虚拟审美的完美转换。黄梅戏莎剧《无事生非》,使莎剧的美与中国戏曲的美在新的意识和更高层次上绽放出别样的光彩。为中国戏曲戏剧进一步改编莎剧提供了一个范本,一些经验,为拓展表现领域,驾驭 “土戏洋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论及如何创新莎士比亚研究时,李教授指出了研究的两个“不容易”:首先,站在中国人的视角上理解莎翁不容易超越英美的研究者们;第二,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关于莎翁的研究历史,著名的翻译家、学者不计其数,研究也已基本涵括了方方面面,老一辈的研究成果亦不容易超越。目前李教授的一个构想是把中国现有的,无论是话剧还是戏曲改编的莎士比亚戏剧都进行深入的梳理,以便研究。
李教授的创新心得就是借鉴一些西方文艺理论及研究方法去观照中国化的莎士比亚戏剧,另辟蹊径,走前人未走之路。例如,一般来说,叙事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小说,不涉及戏剧,但随着后经典叙事的出现和发展,戏剧也被接纳进叙事学研究的范围。
整个讲座下来,在惊叹黄梅戏莎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匠心独运的审美原则时,所有的人都深深感受到
( 徐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