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1日晚6:30,在文综楼5339,李欧梵教授为大家带来了有关晚清小说的讲座,盛况空前。出席本次讲座的嘉宾有威尼斯人
王尧院长、李欧梵教授夫人、季进教授、李勇教授、钱锡生副教授、学生工作处蒋青芳老师。
李欧梵教授是美国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特聘教授,在王尧院长的简单介绍后,李教授开始为我们讲解他对于晚请小说的一些看法。
李教授指出,过去的晚清文学研究,通常被置于“世纪末”的语境下加以审视和阅读,但是,由于中国本身缺乏“世纪”的观念,所以,这种借鉴性的考察亦有其不甚适切的一面。为此,他权宜性地提出以帝制末的观念来审查晚清文学与文化,特别是1900到1910这十年间的小说创作。他试图指正,在一个老大帝国行将就木的时段,通俗文化如何具体地落实历史现实中的危机感和创伤感,而发展出一种现代史观。他特别考察了《老残游记》和《文明小史》这两部小说,并指出这两个几乎于同一时间(1903年)连载于《绣像小说》的文本,形塑了两类极不同叙事模式,前者是基于同声一“泣”的抒情小说,而后者则是喧哗与骚动的闹剧式小说。《老残游记》开篇以梦境叙述危机感受,又于8到10回借神怪叙事、杳不可闻的音乐形象,传递惜别、怀旧之情,在在是一番“the sense of an ending”(Frank Kermode语)的感受。与此不同,《文明小史》从“永顺乱子”、《芜湖日报》事件一路写来,中间亦庄亦谐地穿插时人对新政、科技和自然现象的种种滑稽、荒唐的言论,且还有两段极为漂亮的英文公文,这一系列混杂的写作和记录,显示了新政维新下,晚清众声喧哗的姿态,是接近《尤利西斯》式的“将日常生活的史诗化”的努力。李教授特别提醒,这种史诗与抒情的对话还可以迁延至科幻小说、侦探小说等文学种类,它们总是以某种自相矛盾的形态出现,以一种进步感和不安感构成叙事上的不一致性。
在讲座时,李教授和台下的嘉宾以及他的夫人不时地进行互动,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也使整个会场气氛更轻松愉快。
随后是同学和教授交流的时间。同学们非常积极地提问,李教授肯定了同学们问题的价值,并认真作答,李教授和同学们交流得非常热烈,同学们也受益匪浅。
最后是王尧院长的总结,王尧院长讲述了自己的体会,说自己有不少收获,并对李教授表示感谢和尊敬。讲座结束后,同学们都拿着李欧梵教授的书让教授签名留念。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部份摘自苏大海外汉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