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的几个问题
――当代文学研究讲座
2009年11月10日的下午,风雨大作,然而在独墅湖校区1005幢5339教室就坐的同学们却以不输恶劣天气的热情和掌声迎来了当代文学研究讲座的主讲者――张炯教授。张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权威。威尼斯人
王尧院长首先致予热烈而庄重的开场词。
讲座的开始,张教授对当代文学的概念范畴做了个简单的阐述,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以来的文学,并简明扼要地分述了当代文学几个时期的一些鲜明特征。紧接着,张教授分别就“中国前十七年文学是不是都不好”、“‘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否是一片空白”、“八十年代作家流派及其概况”和“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影响”等问题提出了精辟而独到的见解理论,旁征博引,滔滔而侃,兴之所至,手之舞之也。
(一)中国前十七年文学是不是都不好,或者部分好?
在这个问题上,张教授提出了一个文学批评的重要原则,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虽然这个时期说白了就是政治文学,但比如在1956到1958上半年间,就涌现出了一批很优秀的长篇小说如《青春之歌》以及后来被成为“红色经典”的如《红旗颂》《保卫延安》等。“对于前十七年文学,我们要不忌讳看到它的公式化概念化;但也不能笼统,其中有些作品是包含着真善美的统一的。”张教授如是总结道。
(二)“文革”时期文学界是否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成就?
“文革”是个文学敏感时期,不论是当前还是之后。在“文革”时期由红卫兵负责的小报中曾出现很多文学技法不错的优秀诗歌、散文,这是值得关注的。另外,后来朦胧诗派的崛起与“上山下乡”文学主题的出现都与“文革”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断然说“文革”是个文学空窗期是不对的。
(三)八十年代的作家流派及其概况
“八十年代的‘归来者’和‘知青派’这两批作家给之前的当代文学带来了之前没写过的东西,包括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张教授说,“而后者更是恢复和发扬了现实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理念。”在举了一些知名作家的例子之后,张教授谈到了另一大派“先锋派”,这一派对现代主义的探索对现在的中国文学界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如作家余华、莫言等。
(四)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影响
张教授在这个问题上明确地提出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市场既反映了人民的需求,对作家有很大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同时市场的天性是追求利润,其拜金主义使作家群开始浮躁起来,文学品格大大降低了。
窗外的风雨在肆虐着,却比不过室内的文人话语掷地有声,迫人耳际,余音深远。
讲座的最后,王尧院长起身为本次讲演做了简短的总结,同学们仍沉浸在由张炯教授带来的肃起的学术氛围中,获益匪浅,掌声比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