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识成志:论文艺学的逻辑出发点
――朱国华教授讲座
2009年10月23日,在独墅湖校区文综楼5148报告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秘书长朱国华教授做了一场以“论文艺学的逻辑出发点”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威尼斯人
刘锋杰教授主持了讲座。现场听众以苏州大学研究生、博士生为主。
朱老师主要分两个步骤来介绍了文艺理论。首先对文艺学的存在理由进行文艺学内部的论证,然后,再在论证文艺学具有正当性基础上,对其可能的存在方式及其有效性限度进行考察。
长期以来,作为文艺学的教学与研究人员,经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的困扰:文艺学或文学理论是有价值的吗?朱教授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对文学研究、反对文艺理论的理由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他在讲座开始就直击了这个问题。他首先引用了严羽的意见“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朱老师认为,拒绝理论来把握文学文本,其结果不过是将文学神秘化,让它成为上帝逊位之后的代用品。很明显,我们在阅读文学文本的时候,可能还不满足于美学经验的满足,我们还希望获得知性的愉悦。后者不仅不排斥,反而还补充乃至于强化了前者,这使得我们对文学的理解会达到一种更切实、更复杂、更丰富、更细腻的感受。这种感受与质朴的美学经验不一样,但是它可能同样具有迷人的魅力。这就正如当我们现场观看一场紧张刺激的足球比赛的时候,我们可能还需要当时或第二天听到或看到相关的足球评论,我们需要知道甲方排的是什么阵型,乙方的前锋第多少分钟的突进等等,需要知道这些情状在足球的游戏规则中各自具有什么意义。
接着,朱老师又回答了更为棘手的问题:文艺学能够满足我们的知性期待,同时又能够贴近我们对文学的感性认识么?最后,朱老师总结到:文艺学对文学进行一种尽可能如其所是的把握,那么,这就应该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辩证实践过程。所谓建构,就是我们总是通过某种编码系统来读解文学作品,但是,最优秀的那些文学作品总是超逸出我们既定的感知的、鉴赏的分类图式之外;因而我们必须破除以前的先在结构,重新建构出符合新的文学现实的符号秩序。由此,文学理论如影随形般地不断逼近文学经验,由此不仅为自己的普遍化倾向消毒,而且,它通过自己旋生旋灭的功能性作用,将自己消融在文学经验之中。另一方面,文学总是要摆脱普遍性话语对自己的束缚,它总要挣脱理论的紧身衣,重新诉说自己的独特现实,这就催生了文学理论的再生产。
单纯文艺理论的讲述可能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朱教授结合渊博的知识和多年的研究成果,旁征博引、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解释自己的观点,风趣的话语引得现场欢笑不断。讲座末尾还有互动环节,很多同学都积极提问,朱老师都做了耐心、详尽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