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调研之唐洋镇篇
7月20日,在结束了东台市少年宫支教的苏州大学和谐社会建设宣传服务队在东台市团委殷部长的带领下乘车来到东台市唐洋镇进行实地调研考察。
唐洋镇新元村作为东台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的窗口在领导班子工作、工业项目引进、农村劳动力安置等方面积极有效地因地制宜地采取了新措施,农村经济状况发展良好。
在唐洋镇办公室,书记分别就该村的人口、村组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村民人均收入、主要的农副产业、村里工业项目建设、外出打工人员、三峡移民、低保户和留守儿童等问题向队员们一一进行介绍。接着,小分队成员分为两组在老乡的指引下分别就唐洋镇典型的三峡移民、留守儿童和低保户进行了走访。
上午10点左右,第一小分队奔赴唐洋镇新元村五组的何家彬老人家,东台市电视台记者随队采访。当我们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找到老人家时,发现老人已经在门口等着我们了。老人十分热情地领我们进屋,给我们倒茶水。我们也被老人的热情所感染,谈话也进行地特别的愉快。
何爷爷告诉我们,他2003年来到江苏东台,安家落户在新元村,经过几年的生活后已逐渐融入当地的生活圈子。作为一名有着50年党龄的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党员,爷爷说“我们应该为大家,舍小家。三峡移民计划利国利民,你们看三峡移民工程结束后,三峡多漂亮啊。水库的水也可以用来发电,节省了有限的燃煤的消耗。虽然重庆老家的生活十分舒适,但我们还是克服困难迁往东台,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融入当地生活”,表现出他很高的政治觉悟。村长说何爷爷对村里的党建工作也十分支持,每次开党员会议是绝对会不缺席的,同时还能积极协调其他移民与村委的关系,是一位人人尊敬的好党员。
对于在东台的新生活,何爷爷总结出五个优点四个缺点。优点在于各级领导好、群众素质高、社会秩序好、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缺点在于这边环境潮湿蚊虫多、冬天冷、风沙较严重、语言交流上有一定的障碍。后来爷爷又笑着说,缺点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造成的,唯有自己多适应,当地政府对移民很照顾,来了几年,他充分感受到了“大家”的温暖。
老人的儿子在距家不远的兴化市工作,是厂里的一名技术骨干,月工资在四五千左右。儿子也比较孝顺,所以老人生活上不成问题。家里的责任田租给别人种棉花,自己在家的主要任务是照料孙女的生活。虽然爸爸妈妈不再身边,小孙女还是很听话,学习上也很用功,基本上都不用老人操心。看着快要挂满堂屋右面墙的小孙女的奖状,何爷爷又乐呵呵地笑了起来。
谈话差不多接近尾声时,老人热情地留我们吃午饭,还拿出了自己泡的药酒,我们再三推辞后老人才勉强同意我们离开。离开前,在老人的房前我们与老人集体合了影并让爷爷留下通信地址承诺他我们回到学校把照片冲洗出来就寄给他一份,老人显得十分开心。
在与爷爷的交谈中,我们也从爷爷身上学到了不少珍贵的品质。比如说要对未来有规划、做事生活要有积极性、在一些利国利民的事上能够牺牲小我的利益顾全大局。爷爷在某些方面对我们这一代青年的成长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从何爷爷家出来后,第一分队立即前往新元村三组王斌家。
生活水平、教育成本的提高使单纯依靠种地的农村人陷入困境,经济压力的增加使不少农村人选择到大城市去打工。于是,一群特殊的孩子走进了社会关注的视野,留守儿童成了这一群体的专有名词,王斌就是这一群体中的一员。
一进家门,王斌的爷爷奶奶和大队书记就迎了出来。王斌一只脚迈在门外、一只脚留在门内,只朝着我们憨憨地笑了一下就进屋了。整个采访的过程中,王斌说的话不超过十句,很多次对我们的提问他都只是腼腆地笑。对于家人、学习生活和个人经历谈得很少。交谈中,他的目光经常停留在墙上挂着的画,那些画是他在六年级的暑假画的。以他那时的年纪,画画水平是相当不错的。但自上初中也就是母亲因癌去逝后就再也没画过画了。
妈妈过早地去世和爸爸常年在外打工,他在家的时候就很少有交流的对象,这也使他渐渐养成了沉默寡言的习惯。与同龄人的交往不畅,放了假他只能在家一个人独处。
为了打开他的画匣子,我们从他的爱好入手,给他赠送了苏州大学2007年毕业生作品集,希望他能从中汲取新知识,开拓眼界;看着画册,他的脸上泛起了几丝不易觉察的微笑。最后,我们给他留下了联系方式,希望在以后的联系过程中能够帮助他能够更开朗地面对生活。
对未来的迷茫是王斌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他不知道自己真正喜爱的什么,没有目的,没有动力……
在第一分队奔赴看望三峡移民的同时,第二小分队去往唐洋镇新元村看望低保户,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小分队来到新元村四组的杭大叔家里。看见大家来了,大叔从午后田地里回来开门请大伙进屋坐,队员们送上了慰问礼品,接着队员们和这家人便围着桌子坐在一起聊了起来。据了解,这户低保户一家三口,杭大叔今年54岁,老伴腿脚不太灵便,还有个年迈的岳母需要照顾。见到她们从外面回来,队员们急忙扶着她们坐下来。
大叔向队员们介绍了其基本生活状况,包括他家的主要农作物、年收入、政府低保金等相关情况。他说,他家每年毛收入两万元,收入来源主要是养蚕、棉花和贩卖蔬菜,其中养蚕年收入有五千元左右。杭大叔告诉队员们,由于老伴身体不适,8亩地农活大部分都由他一个人来干,农忙的时候会请些邻居来帮忙,麦子等农作物基本是机械化操作,有专门的农产品收购点,出售比较方便。此外,他还讲到,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可以给他们提供30%―40%的医疗费,政府逢年过节还会上门慰问送生活用品,这点他们也比较满意。他家的房子刚盖了三年,两个房间一个大厅住起来还算宽敞,家里有电视、电话等,生活还比较方便。谈话的气氛活跃,队员们问寒问暖,和大叔聊得起劲,有说有笑,虽然杭大叔的方言普通话会让沟通有点困难,但有本地同学做同声翻译,交流也就不成问题。
谈话之后,小分队参观了大叔的屋内屋外,两个队员还对一张古床产生了兴趣,研究了老半天,讨论其年代、工艺、收藏等等。四间的房子门前是水泥场地,农村里用来晒粮食的,穿过旁边的厨房到屋后是一个小院子,里面有羊圈,还有一间堆满了柴火。接着,杭大叔带小分队去地里走了走、看了看,并介绍了一些农作物的播种、收割方法,队员们边听边就某些不懂的农产品问题向他提出咨询,大叔很耐心地讲给大家听。队员们沿着田间小路看着周围的绿色作物――有玉米、棉花、西红柿、桑树等,走在田间感受着乡土气息,长了不少见识。
参观完大叔的屋前屋后,小分队与这家人合影留恋,并挥手告别。与杭大叔一家几个小时的相处让小分队对农村生活有所了解,回去的路上大伙还讨论着……
午饭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去往唐洋镇工业区参观,车子刚进这一并不大的工业区,一排排整齐干净的厂房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此行主要是参观东台市华星织造厂,该企业主要是立足于该镇的主要农副产业――种植桑树养蚕。
在厂长的带领下,我们依次参观了各个车间,了解了蚕丝制成丝绸的主要工序。
镇长告诉我们,纺织厂的成立转移了不少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因为机器的操作厂里都进行培训而且比较容易上手,现在的农活有了机械化的机器也较以前轻松了,不少农村妇女选择了到厂里上班。
在参观车间的过程中,不少队员就机器的操作流程以及工人工资福利待遇对员工进行了询问。相比于城里的工厂而言,她们的工资不算很高,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每个月800元基本工资加奖金。但对生活开支不大的村民而言,这份工资已经算不错了。但就是每天站在机器边上重复劳动有点累,机器的噪声也特别大,有时候耳朵会受不了。
相比制度较健全的一些企业来说,镇办企业还存在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此次活动使同学们关注了民生、了解农村,并在走访移民、留守儿童、低保户和纺织厂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小的收获。我们的农村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前景下我们的农村企业正在带领全村人民走向富裕,走向更好的未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我们的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农民生活的经济来源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农作物收入,而是在政府的帮助下养蚕,种植多种经济作物等,来增加农民的收入!由此可见政府对于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是非常重视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把“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服务基层”作为我们的己任,时刻以报效祖国和服务社会提醒自己,端正自己的位置,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自己更加努力的学习,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农村调研之头灶镇篇
在结束东台市唐洋镇的一天的社会调研考察后 ,我们一行13人在广播电视局杨书记的陪同下来到了东台市头灶镇。
一进头灶,一座特别的青铜像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在镇政府会议室,头灶镇党委吕委员、团委吕书记向队员们介绍了该镇特色工业、农业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情况。去年头灶镇的人均收入6000元多,今年上半年就已经达到了4000元,预计全年可达8000元,这个数字也奠定了头灶在全市各个乡镇中的领先地位。在工业发展方面,拥有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东强企业,主要以生产电缆为住,而且还和铁道部签订了合同,是其指定使用产品之一。头灶镇是由原头灶镇和六灶镇合并而成。现有人口4万2千人,土地66.66平方公里,20个行政村居(居委会)。全镇经济发展比较快,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由于距离市区很近,便利的交通位置使头灶获得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头灶人也勤勤恳恳在那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收获希望。头灶的发展得益于以工促农政策的实施,农村劳动技能培训使得农民角色的转换――走出乡间、走进工厂,大量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有了新的发展活力。
吕书记的讲解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农业经纪人的出现。它是一种新兴的经济组织形式:农民负责生产,农业经纪人负责收购、再加工、市场销售。这种形式使得农民大棚种植蔬果的风险大大降低,提高的农民的纯收入。头灶也形成了自己的蔬果品牌――怡丰,同样的蔬果市场价格要高出其它的10%~15%。
听完吕委员的介绍后,团委吕书记又带领我们参观了镇建设展示厅,精美的规划立体展示台一下子吸引了我们所有人的注意了,沿海高速建成通车会使头灶有更加便捷的交通优势,规划合理的居民区和绿化带建成完工后会使头灶人拥有一个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休闲广场的落成丰富了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接着,周委员一一为队员们介绍展示厅墙上的展板。首先是头灶的来历,古时候东台是盐场,那时候都是用灶来煮盐的。头灶就是因为第一口灶是在这个地方搭建而得名的,镇里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就以此典故在镇中心竖起了一座“天下第一灶”的青铜像,也就是那座特别的青铜像了。古语说“两淮盐赋甲天下”,而两淮盐赋有三分之一的收入出自东台,东台有着深厚的盐文化。
在听完周委员所有的讲解后我们初步确定了主要的实践调查项目――百亩葡萄园、新农村示范村徐灶村、头灶中学和头灶敬老院。
百亩葡萄园是在镇农业科技指导所下进行的项目,我们在所长的带领下参观了正在生长长期的葡萄,这里的葡萄品种非常丰富,有不少是从国外进口的品种,品质优良口感好。
葡萄园葡萄成熟后,会统一采摘,通过农业经纪人直接进入各个卖场、超市销售,很多程度上防范了销售风险,使“新农民”获得更大的利益。
所长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是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才能使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守着几分薄田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科技致富成为新时代农民的特征之一,知识改变命运,有了农业科技指导所得悉心指导,相信农民的收入会在上一个新的台阶。
徐灶村的经济与精神建设都属头灶镇的前列。在村委会的三层办公楼中,二楼挂满了村队建设取得的荣誉――“五好”村党组织、文明标兵单位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等。
村委会专门设置了民调法律服务、群众文化服务、民政服务和农机服务等专项服务办公室,对有需求的村民进行帮助,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农村党建工作成为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现今的徐灶村已建好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党员干部通过这一平台的学习后,逐步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能够紧跟中央政策的变化发展。
地方教育质量的优与劣对地方的长远的发展有根大的影响。作为头灶镇的中心学校,头灶中学寄托了很多家长和学子的希望。九年义务制教育在这得到了很好的普及,贫困生、留守儿童在学校受到了特别的关注。
头灶中学承担了头灶镇所有适龄学生的初中义务教育,现全校共22个班级,1100多名学生,贫困生约占4%。听学校花校长介绍,总的说来,贫困生这一群体品质较差,真正贫困而非常上进的学生很少。造成学生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父母遗弃;二是父母遇到特殊伤害比如车祸、重大疾病;三是缺损基因的遗传。
学校对这群学生采取多渠道方式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住宿生会免去他们的饭费、住宿费;对经济困难的学生会免去其杂费;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学校会帮其与老师结成帮对,对其进行辅导。
新课标实行后,学校也根据其具体要求进行可改。学校采取集体备课、统一作业、统一教案的形式,以活动为载体来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展各样的数学竞赛、作文竞赛、诗朗诵、自然科学竞赛,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接着,我们走访了敬老院。艺术学院的队员们为老人们带去了精彩的歌曲表演,与老人同乐。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加入到我们中间为其他老人表演了精彩的节目。蒋院长为我们详细说明了敬老院的运转和发展情况。
头灶镇共有4万8千人,困难家庭有420户约有7000人,其中由镇财政出资集中供养114人。对于这一部分弱势群体,国家和当地政府都对他们进行了资金资助节假日时有关领导都会上门慰问,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
为了让一部分孤寡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顾,头灶镇于1992年建好了敬老院,从一个只有20多名老人、几排平房发展成今天拥有两排二层小楼的住宿楼、办公楼、餐厅、活动室、特殊医护室的多次被评为省、市级文明敬老院。
敬老院的资金主要来源是国家对老人每人每年2500元的生活、医疗补助同时镇政府投入配套财政补贴。在这里,老人们每周会有三顿左右的荤菜,每天保证都有豆制品以补充每天必需的大豆蛋白,会餐时会有额外加餐。每年敬老院会给老人们准备两季新衣服。每人每月有15元的零花钱,年末会有压岁钱,但是基本没有需要用钱的地方,大部分老人到月末会有结余。对于老人的看病问题,敬老院与头灶卫生院实行了长期的合作,卫生院定期会在敬老院进行义诊。老人在工作人员的悉心照顾下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工作人员不仅对老人进行生活上的照顾,平时也能帮老人进行精神上的开导。整个敬老院的氛围很和谐,我们的到来也为老人们带来一丝欢乐。
徜徉在头灶大地,处处有新的风景。新颖亮丽的别墅楼群,琳琅满目的商贸超市、畅通八达的村组街道、如火如荼的设施农业……一股文明、和谐的新风正在头灶大地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