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件事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事情是这样的。2006年4月21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了第四次“国家国民阅读调查”,调查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连续六年持续走低,今年更是首次低于50%。下面的结果则更让人感到害怕,以识字者总体样本为基数计算,我国每人每年平均阅读量只有4.5本,远远低于犹太人的64本、前苏联的55本和美国的50本。面对国民阅读的严峻形势,国家政协委员、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同时王安忆等作家也在提案上署名。而另一方面,著名学者余秋雨反对设立“国家读书节”。于是,我班的这次团日活动以“读书”为主题。意在创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让读书拉近同学们之间的距离,让书成为我们求学道路上知识的源泉、进步的阶梯。
之所以将主题定为“以书会友”,是因为我们的这次活动采取同学之间换书的形式,同时在同学们之间展开一场关于设不设立“国家读书节”的讨论,在相互交流中,培养正确的读书习惯,涵养气质,提升情操,真正成为学习道路上并肩前行的伙伴。
寻求一本好书时,是有如寻宝一般,既刺激又富挑战性。而这次的换书活动既不会让你丢失这种刺激与挑战,又省去了寻书途中的九九八十一难。为了确保书籍在交换过程中的“安全”,我们采取每位同学与自己学号+/-27的同学交换书籍,并在书中夹上自己的读书笔记卡片,以便交流心得体会,真正做到“以书会友”。当然,一本好书是要大家一起分享的,如果发现自己得到的书真得具有推荐价值,可向组织者推荐这本书,以便资源共享。在交换的书中,既有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名家作品、励志图书,也不乏学术专业图书、奇幻小说等休闲杂志书刊,可以说是书样繁多,品种丰富。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这样交换书是一种享受。这无疑是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展现在阅读者面前。就算对于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同学,书卷中的意念也会像一股无形的动力,不断地影响着他的思想和心态。在这阵阵书香气中,让思维慢慢与书本结合。
第二个活动则也许能多多少少地唤醒同学们为创造好的读书环境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关于“国家读书节”的设立本身就应该是一件全民参与的事,作为读书大军中的重要部队,大学生当然要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次的讨论在4月18号上午的三节课后举行。首先由主持人徐辛欣说明了第四次“国家国民阅读调查”调查结果,及相关专家对结果的分析,之后将朱永新和余秋雨的争论摆在同学面前。在一阵小声的讨论之后,便到了同学们各抒己见的时候了。综合同学门的观点,反对的占大多数。具体观点如下:
赞同意见:
1、面对现在这样一个严重的局面,有必要从外界给予一个引导的力量,引起大家对读书的重视。
2、读书节的设立实际上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同时节日的设立必然会引起一系列活动的展开,做总比不做好,创造总比不创造好!
3、有中国自己的读书节有利于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创造便利的条件。
而另一方面,反对的观点也很具有说服力:
1、一个国家的阅读习惯竟然要靠节日的设立来改变,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更何况,有几个人会因为节日的设立就改变呢?不喜欢的照样不会去读。
2、读书需要的是安静的内心以及安静的环境,而节日的热闹似乎与之不协调。
3、没有可行性,难道让大家在这一天什么也不做就去读书吗?
4、既然已经有“世界读书节”了,中国不属于世界吗?为何还要画蛇添足自己也设立一个呢?
5、节日的泛滥,使得节日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号召力。读书节知名度不高,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这样,又何必劳民伤财呢?
对于同学们的意见我们也只有从心里赞同的份,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很复杂的。我们的争论也只能停留在大家的交流上。但从这些闪着亮点的思想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思想、有自主意识的群体!
读书,能护卫人格,培养情操。读书越多,心胸越开阔。一旦走进书中,就像是来到了一个星光照耀的大地,就像是来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草原,就像是来到了一个硕果累累的林中,我们敞开心灵,并且在这里任意采摘思想和智慧的果实。我们相信品尝书本也是生活的享受。“阅读让生活充实”,成长不可无书,让我们的手边、枕边、书桌上的书多起来,让求学的道路上充满书香,充满诗意,以书会友,有书相伴,你将终身受益。
06汉语言文学团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