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一、引 言
毋庸直言,新世纪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非常重要的时期。目前,我国农业在总体上实现了温饱、进入小康的前两步目标,已经开始向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迈进。然而,中国农村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状况,这将成为阻碍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这样,如何培养大批安心在农村的专业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
应当承认,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规,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唯一追求的目标,忽视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大批中小学毕业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结果少数升了学的学生再也不回本地了;而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中小学毕业生,又在思想、心理、技术、劳动技能上缺乏准备。于是,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越早的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流失生或毕业生),农村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贫困地区尤其突出。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上,长期是教育部门一家管教育,对农村的需要考虑较少,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造成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办学和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基础是教育。任何一个取消绝对平均主义政策的社会,人口素质的差异都将直接导致效率的差异,进而导致收入结果的差异。
因此,正值暑期来临,为响应院团委开展社会实践的决定,也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在实践中认识国情,奉献社会,提高素质。我们决定深入到农村中,深入到田间地头,用自己的努力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此次我们选取了经济较不发达的安徽省淮北市进行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我们选取了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内的张院和北山两个村子,走访了张院小学和北山中学分别作为农村中小学的典型代表。以实地考察的形式进行调查。
本次调查所定义的“农村”是指县城以外的所有乡镇,也就是说在本调查中,农村是指当地市政府或区政府所在地城区以外的所有乡镇。
杜集区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是一代雕塑大师刘开渠的故乡。全区下辖三镇、两个办事处,总面积240平方公里,人口35万。目前全区共有中小学87所,其中,小学64所,初中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完全高中2所,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在校生37168人,教职工3303人。近年来,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区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被省教育厅评定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县(区)、全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县(区)、全省电化教育先进单位等。
三,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一)农村学校教育收费问题
在杜集区调研期间,我们在杜集区教育局基础教育办公室主任陈建国、教研室主任王东的带领下细致的了解了该处农村义务教育的收费情况。我们了解到:安徽省的农村是很具有典型性的,国家的杂费免收政策就是从安徽、江西两省开始实施的。由于国家率先采取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资金分派现由市、区两级行政单位按8:2的比例负责承担。资金到位及时,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且现在皖、赣两省的学生享受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全免的政策。即仅收取书本费和作业本费。就我们调查的中小学来说,采取此项政策后,中学生平均每人每学期学费为200元左右,小学生每人每学期学费为150元左右(不含住宿费)。对贫困生(包括孤儿,残疾儿,低保家庭,特贫家庭即年收入小于等于800元的家庭)减免学费,实行“阳光工程”,落实“两免一补”,即免杂费,免教科书费,并补助寄宿生住校费。以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对于完成中学学业的贫困生,“阳光工程”针对他们提供免费甚至给予补助的职业技术培训。以确保他们学到技能,成为有用之材。
当然,在这些温暖的,给广大农村儿童带来福利的政策实施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在两所学校采访时,均了解到这样一个状况,在收学杂费期间,经费结余还可以用来修缮教舍等,但是取消杂费后。再加上政府给的补贴和原先收取学杂费相差很大,拨款的标准低并且不能及时落实。学校的经费问题也因此变得突出起来。这也直接带来教师福利的缩水和硬件设施无法及时更新。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二)农村学龄儿童完成义务教育的情况
该区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法》,发布了《一年级入学工作意见》《学前工作意见》等文件,督促年满6周岁的适龄儿童入学,先对全区的学前儿童进行登记,摸清总体情况,与学龄儿童家长签订《九年义务教育合同书》,不予配合的,则先对其家长进行规劝,实在不行就由政府出面进行干预,强制入学。目前,该区已经实现了“两基”――即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少年文盲。
我们也详细了解了留守儿童问题。所谓留守儿童,即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大多在家跟爷爷奶奶生活的一种儿童群体。因为一方面农村老人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且隔代管理也很容易造成对儿童的溺爱,所以就成了一种“看不见的”特殊群体。对这样的学生,该区也在《意见》中列出了专门的条款,要求学校给予特别的关照,尤其是心理上的辅导。
(三)农村师资条件状况。
农村义务教育的条件分为两种:软件,即师资力量和硬件,包括教育教学设施等。我们在教育局了解到,该区的师资力量,就全区来说,教师力量基本够用,结构也基本合理。但存在一些问题。音体美“小三门”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只是经过短期培训即上岗,信息技术的教师则极为缺乏。这些情况在我们的具体调查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我们在张院小学孙校长处了解到,该小学的教师虽然学历上均达国家标准,但无一人第一学历达到本科。在这些教师中,除6人为本科自修学历,7人大专学历,其余都是中级师范水平。且年龄结构也不合理,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平均为47.48岁,其中有20多人为50岁以上,仅有3人是30岁以下。且逐年呈现青黄不接状态,最近5年内更是无任何正式大专院校毕业生来此任教。“小三门”无专业老师。虽然课程安排齐全,但只能由语数外老师兼任。由于地处偏僻,条件艰苦。大多数老师不愿来此任教。教师工资上,虽然区里财政拨款遵循统一标准,但是教师总收入仍无法和市区学校相比,更不用说是福利了。来到张院小学,教导主任竟是拿着扫帚,穿着干活的大背心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由于农村人手经费的不足,学校的整理打扫等一系列工作也是由教师门一力承担的,校长还指着门外的水泥路告诉我们,就连这马路也是由他和几位老师,在暑假的时间里推来水泥铺成的,这些在我们眼中匪夷所思的事情,在我们的农村,是这样实实在在的发生着的,我们在被这些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同时,也深深觉得农村教师境况的急需改善。
北山中学的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不同的是这所中学是数理化老师多但是没有专业的文科教师,尤其缺少水平较高的英语老师。这也是农村教育普遍的一个现象。科目师资不均,差距大。
(四)农村教育设施状况。
该区为改善农村教育硬件,在近些年实行了“危房改造”工程,由政府拨款重建或修缮农村校舍,我们在走访期间听当地人这样说:“村子里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在我们调研期间,也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教学楼看起来是结实耐用的。虽然桌椅板凳都是市里学校丢弃不要的,已经遍布划痕,但是基本可以保证教学需求。北山中学还与镇政府达成投资协议,建成200米标准跑道操场及水泥篮球场。但是我们也发现这所中学的学生宿舍条件相当差,一溜破旧的平房,十几个人一屋,甚至连电扇也没有。我们询问为什么不先修缮学生宿舍,校方表示已经在规划之中,不久会得到解决。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还了解到该区为普及科学教育,在中小学中实行了“农远工程”即安徽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此项教育是完全免费的。在张院小学,我们见到了这种“农远教室”,并看到课表上每周一节的安排。对于农村的孩子们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项有助于他们了解外界社会科技进步的措施。
四、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从这次调查情况看,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加大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
根据此次调研的情况来看,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最大问题仍是经费问题。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当前农村教育的主体,加大义务教育投入的力度,也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点。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定,到本世纪末(指二十世纪)全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4%。而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却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教育经费在总体上与教育所承担的重任有明显的差距,经费短缺面广量大,在农村尤其如此。在农村不少地方,可以看到“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标语写在学校破旧的墙上,与有些部门漂亮的办公楼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反映了我们在教育投入上的矛盾和无奈。
所以,我们建议必须从现在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非常手段,增加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要明确规定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具体速度,使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纲要》规定的4%的要求,并在分配上向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倾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教育这个基础。我们希望,通过加大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力度,使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能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百分之百集中在教育上,不再为学校的经费、教师的福利发愁。
(二)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
调研中,我们深深认识到教师师资力量在农村的缺乏。千秋基业,教育为本。硬件只是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教师的素质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世界上的名牌大学也好,国内的一些名校也罢,都是建立在名师的基础上的。而目前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为此建议:
1,是要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合理核定这些地区教职员工的编制。特别是在考虑专职教师的编制时,也要考虑校医、食堂工作人员、宿舍管理员、门卫等的编制。
2,是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对新聘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原则上应分别具有大专和本科文凭,对不具备教师资格的在任教师,要坚决淘汰。
3,是要实行和坚持一定行政区域内(如市或县)的教师交流制度,规定城市(镇)学校每年必须接受一定数量的农村教师进修培训,城镇高级教师、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必须每几年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半年或一年。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并把它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
4,是教师流动实行类似球员的“转会费”制度,对流向城镇、民办、私立学校的教师,流入学校应向流出学校缴纳一定的培养费,保障农村中小学的利益。
5,是每年安排一定数量农村教师脱产进修,实行农村教师终身教育制度。
6,是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增强农村学校对教师的吸引力。
7,是分配专业,尤其是“小三门”,信息技术等的专业教师至农村任教。
(三)大力支持全社会办教育,加快免费义务教育进程
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加速教育产业化进程,在加大国家办学力度的同时,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利用国内外企业的、私营的、个人的资金,举办针对义务教育的民营、私立学校,让一部分学生分流到这些学校,便于政府能集中有限的财力更好地保证对中低收入阶层和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资助学,认真执行对捐助者的随手优惠政策。继续做好“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多渠道帮助贫困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参照福利和体育事业的做法,考虑发行教育彩票的可能性。
根据政府财力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减免贫困学生的学习费用,让困难家庭的学生都能享受义务教育。
(四)加大省、市一级政府对欠发达县(市、区)义务教育的责任
目前社会各界对收入分配差异过大、贫富分化悬殊的危险性已经有了比较共同的认识,而教育的不平等,最终将危害社会的安定、危害民族素质的提高、危害国家的发展。因此兴办公立学校成为西方社会解决由于公民先天差别导致贫富悬殊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政府尤其是中央一级和省(州)一级政府在基础教育上的投入占了很大比重。如美国,上世九十年代以来,联邦和州级政府负担义务教育经费比重分别为7%和46% ;日本国家和省级政府分别承担了初等中等教育经费的24%和76 %。而目前我国中央一级和省一级财政教育支出只占教育总支出的9%和13%,而且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流向了大中专院校等非义务教育领域。
作为一个主要社会资源是全民所有的国家,我们的政府尤其是较高级的政府更有必要解决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公正配置的课题。美国经济学家格里高利•曼昆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的结果。我们的政府在教育市场中已经不是“守夜人,而是直接的主体和参与者,因此它要做的不仅仅是改善结果,而是应承担起对教育全过程优化配置和公正监管的责任。因此,上级政府必须承担起义务教育公正监管的责任,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逐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贫富地区间教育的差距,尽可能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