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13:30,“加大推普力度,筑牢强国语言基石”——第27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系列活动之第二届“语言文字规范大家谈”暨“语言学文学对话”学术沙龙在文综楼1005#5333顺利开展。本次活动由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苏州大学)、苏州大学教务处、威尼斯人-威尼斯人博彩 主办,威尼斯人 学生科技协会承办。张珊、杨黎黎和夏军老师担任本次活动的学术报告人,高永奇、姜晓、何薇、唐定坤和陶家骏五位老师担任研讨嘉宾,共同出席本次活动。
讲座伊始,夏军老师介绍在场嘉宾,并表示:语言学学者和文学学者齐聚一堂,本次学术沙龙是语言学和文学对话的一次宝贵机会。
接着,张珊老师作题为“并称探源——语言、文化、文学的多重考察”的学术报告。张老师重点从语言角度出发,指出:并称大致可分为姓氏相连、数目词与端语相连两种,其起源关系到语言的缩略与减省、二名只用一字、以数为纪等多个方面,同时也和社会习俗嬗变以及文学风气息息相关。张珊老师最后指出,“并称”进入文学领域后也具有文学批评的功能。
在讨论环节,夏军老师最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姓名减省除了省略意义之外,也可能包含亲近之意。随后,一位同学提问:并称现象是否与古代的押韵传统有关。张珊老师作出解答,将之归结为“嵌入式”并称。就何薇老师提出的“哪种并称现象出现频率最高”这一问题,张珊老师作出回答:以姓氏称呼最为常见且具有尊称意义,如“李杜”、“元白”等。
接着,杨黎黎老师作了“语言政策与规划视角下城市洋化地名的治理”主题报告。她首先指出,“洋地名整治”囊括了整治“大、洋、怪、重”的系列行动,其核心目的是服务民众生活和提升文化自信。随后,杨老师主要以“维也纳酒店”为例,介绍了整治过程中行政干预导致的矫枉过正、“一刀切”等问题,并从“语言规范的主体性”、“时代背景下社会文化心理影响”和“语言规划习俗”三个角度引发讨论,寻求解决之道。对此,夏军老师表示,可以站在更高的视点释读文化自信,从而找到整治行动的平衡点。何薇、高永奇老师和不少同学也纷纷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的想法,将话题拓展至商业、符号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讲座现场气氛热烈。
最后,夏军老师进行报告,题为“一逗到底,该当何罪——从汉语语法单位的界定看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以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李娟《我的阿勒泰》、王尧《民谣》、房伟《石头城》等作品的语言为例”。首先,夏老师介绍了贺远亮、王双良、舒芜等人对于行文中标点符号的看法,并从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李娟《我的阿勒泰》、王尧《民谣》、房伟《石头城》等具体作品出发,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标点使用情况。夏军老师认为,在语言符号规范明确的前提下,标点符号乱用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相关语法单位的界定——作为汉语语法单位的“小句”具有多种定义和形式,势必造成标点符号使用的主观性。然后,夏军老师进一步提出“服务”与“规训”之争:标点符号服务语言,抑或规训语言?夏老师更进一步地提出,规范化的标点使用受到西方语法影响,这种规范本身是否影响了语言文字的使用,也有待商榷。
在学术沙龙的结尾,夏军老师作了简单总结。至此,“加大推普力度,筑牢强国语言基石”——第27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系列活动之第二届“语言文字规范大家谈”暨“语言学文学对话”学术沙龙圆满结束。